白露节气起源
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,这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,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。据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对“白露”的诠释——“水土湿气凝而为露,秋属金,金色白,白者露之色,而气始寒也”
民谚云:‘白露身弗露。’言至是天气乃肃,可以授衣耳。”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尚热,但早晚天气已有凉意,如果打赤膊就容易着凉。此外,这个时节还需预防秋燥
白露节气三候
白露节气,暑气渐消,秋高气爽,丹桂飘香,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,各种鸟类开始贮存过冬的食物
一候鸿雁来
鸿为大,雁为小,是不同的两种。鸿雁二月北飞,八月南飞
二候玄鸟归
玄鸟就是燕子,燕子是春分而来,秋分而去,它是北方之鸟,南飞带来生机。如今北飞为归,红花半落燕归去,秋风萧瑟,要白露满山叶飞坠了
三候群鸟养羞
这个“羞”同“馐”,是美食。“玄武藏木荫,丹鸟还养羞”,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,纷纷储食以备冬,如藏珍馔
“鸿雁来,玄鸟归。”白露之后,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集体迁徙。鸿雁开始从北方飞到南方,而南方的玄鸟也飞归北方,各类鸟儿都开始储食御冬。民谚有云:“白露秋风夜,雁南飞一行”,“立秋知了催人眠,处暑葵花笑开颜,白露燕归又来雁,秋分丹桂香满园”。因此,像大雁这样的候鸟被视为秋到的象征
白露节气习俗
白露期间的各地民俗,主要有祭祀大禹、酿五谷酒、喝白露茶等
收清露
中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“收清露”的习俗,明朝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上记载:“秋露繁时,以盘收取,煎如饴,令人延年不饥。”因此,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“仪式”
饮白露茶
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,民间有“春茶苦,夏茶涩,要喝茶,秋白露”的说法,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,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生长佳期。轻轻呷一口,唇齿之间满是甘醇的味道,深受老茶客喜欢
祭禹王
生活在江苏太湖畔的老百姓会在白露时节祭禹王。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,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“水路菩萨”。每年正月初八、清明、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,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,其中又以清明、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,历时一周
秋社
秋社一般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,大约在立秋后四十余日,一般在白露、秋分前后,是一种欢庆丰收、祭祀神灵的喜庆活动
白露起居养生
生活起居
白露时节,早晚温差较大,所以一定要注意穿衣。“白露节气勿露身”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,但早晚气候已凉,如果打赤膊就容易着凉。
“春捂秋冻”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。当然,秋冻并非人人皆宜。像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、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都不适合“秋冻”。
养生保健
白露节气已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,平时要经常开窗通风,让居室内外空气流通,以保持室内空气洁净新鲜;不要到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去;有晨雾的天气尽量不外出,更不能在晨雾中锻炼。
在白露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、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,饮食养以生津润肺为主。宜多吃些生津养肺的食物和水果,如雪梨、山药、银耳、百合、莲藕、燕窝等,年老胃弱者,早上宜食粥以益胃生津,如百合莲子粥、银耳冰糖糯米粥、红枣粥、地瓜粥等。